噪音治理策略需要从源头到终端进行管控,以确保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。以下是从源头到终端的管控策略:
一、源头管控
-
分类施策:
- 工业噪声:城区企业布局,实行“退城进园”政策,对噪声超标企业实行重点帮扶,同时加大处罚力度,增加企业违法成本。
- 建筑施工噪声:抓好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与监督验收工作,开展“智慧工地”系统建设,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动态监管,从而有效降低噪声。
- 交通运输噪声:加强机动车管理,严禁报废车、改装车等噪声超标车辆上路;针对敏感区域设置隔音屏障,阻断噪声传播途径。
- 社会生活噪声:通过规划和管理手段,减少商业活动、娱乐活动等产生的噪声污染。
-
完善规划引导:
- 在制定或修改国土空间规划、交通运输规划和相关规划时,应合理安排大型交通基础设施、工业集中区等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之间的布局。
- 细化交通基础设施选线选址要求,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。
二、过程管理
-
加强监管与执法:
- 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监管体系,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执法责任。
- 加大对噪声污染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,确保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。
-
提升监测能力:
- 加快完成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并联网,点位优先布设在人口密集区域,集中力量监测监控人居环境。
- 加快研究建设噪声声纹数据库,推动宁静小区、宁静工厂、噪声地图等试点创新,探索污染治理新路径。
三、终端治理
-
噪声敏感区域保护:
- 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,并加强保护和管理。
- 在噪声敏感区域内,严格控制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和项目。
-
公众参与与监督:
- 广泛开展宣传引导,增强公众对噪声污染防治的自觉性和参与度。
- 引导建立包括社区、业主委员会、物业公司和噪声污染涉事主体等在内的对话协商机制,化解邻里噪声污染矛盾纠纷。
- 组织志愿者开展邻里噪声、车辆鸣笛、娱乐健身噪声污染的提示劝导活动,共同创造安静、宜居的声环境。
-
技术应用与创新:
- 鼓励低噪声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。
- 推动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,提高噪声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。
四、制度保障
-
完善法律法规:
- 制定或修订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噪声污染的定义、分类、标准和处罚措施等。
- 加大惩处力度,对噪声污染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。
-
加强政策引导:
-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,鼓励和支持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。
- 对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。
综上所述,噪音治理策略需要从源头到终端进行管控,通过分类施策、加强监管与执法、提升监测能力、保护噪声敏感区域、公众参与与监督、技术应用与创新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等措施的综合运用,实现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。
上一条:商业建筑降噪:共建和谐邻里关系
下一条:工业噪音治理:共创宁静城市未来